林大钦,明嘉靖壬辰科状元,今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三村人。是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他以不到二十一岁年龄就摘桂,历史上很罕见,成为了代代潮汕学子发奋读书的良好榜样。只可惜英年早逝,天妒英才。在他母亲去世之后,由于悲伤过度,身体虚弱,不到五年时间,自己也很快撒手人寰,年仅34岁。
林大钦虽出生于书香门第,但家境非常贫寒,自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尤其是喜欢“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文章。后人对他的文章评价是“奔腾磅礴,酷肖三苏风格”。他还是王阳明心学的忠实粉丝,他明确指出:“诸贤进学,先须理会此心。”林大钦认为,“此心广大虚空,原无取舍爱恶”,“此心神秘无二,本自条理”。
据说他从小就才思敏捷,智慧过人,刚去上学第一天就碰到一个奇事。路上遇到一群人正在围观一个手持公鸡的大哥,林大钦也好奇就挤进去看个究竟。原来这个人出了一上联“雄鸡头上髻”,让众人来对,对上了就把这只公鸡送给谁。对不上呢,就要送给他一文钱。周围的人默不作声,都对不上来。林大饮心想,我正好有一文钱,何不试一试。答对了还能带回去一只公鸡给父母加加餐,答不对那这文钱就送给他吧。于是便上前大声说道:“我对下联----‘牝羊颔下须’”。周围人听了都连连点头,称赞对得妙。这位提着公鸡的大哥也不得不将公鸡奉送给林大钦。
林大饮抱着大公鸡高兴地回家了,父母将这只公鸡杀吃了,还特地把鸡头留给林大欣吃,意思是说:希望大钦每次考试都得第一,日后学业有成,当官戴红冠。后来,果然大钦考中了状元,人们才想起来他儿时曾有过这么一件事,认为这是个好兆头,便在以后凡孩子初入学时,都要给孩子们吃鸡头,这个做法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今潮汕儿童入学前的习俗了。
当林大钦读书读到十六岁的时候,父母真的再也没多余钱可以支撑他上学了,只好跟他说:“孩子啊,咱家实在穷得揭不开锅,我们先不读书了,去打工攒钱生活吧”。大欣很懂事很听话。于是便退学回家,想办法找了一份乡村学校教书的工作。
他去学校第一天,族长发现他还是毛头孩子,就瞧不起他。不知道他的学问如何,于是便对他说:“这里呢,有个地方叫“银湖院”,院后生长了许多‘虎耳草’,我呢作了一幅上联,想不起来怎么对下联,你既然是来当先生,要不你试试如何对我这个上联,我的上联是:“银湖院后虎耳草”。林大钦听后问道:“听说你们村后面是不是有个‘金石宫’,听说宫前面种有不少龙眼树,那我下联不就可以对‘金石宫前龙眼花’”。族长一听,发现此联对仗工整,气势相当,发觉林大钦这少年思路灵敏,才华不凡,遂答应他在这里当教书先生,从此对他十分器重。
林大钦的诗词悟性极高。有一次,林大钦的朋友翁万达的老丈人孙有庆过生日,准备大摆宴席,将周围的亲戚朋友,邻里乡亲都请了个遍,全部发了请帖,就没有给他发请帖。到了他生日当天的中午,也没见来人,请林大钦赴宴,他正在气愤纳闷的时候,孙有庆的仆人匆匆送来一张请帖,他母亲打开一看,惊呆了,里面没有一句请人赴宴的言辞,便将其递给林大钦,林大钦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吃尽牛头肉,猪儿借刀烹;传书人不见,片言在丹青。”“吃尽牛头肉”是“午”字;“猪儿借刀烹”是“刻”字;“传书人不见”是“专”字;“片言在丹青”是“请”字。连起来就是“午刻专请”。林大钦的母亲听后恍然大悟。
欣赏完状元郎的才华,我们这里也有一幅上联:“青松前面万树谢”,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也来试着对一个下联吧,恭请赐香留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