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银川哪家医院好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316566.html沈从文(年12月28日-年5月10日),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文字和心灵,永远停留在湘西那片神奇的土地上。主要作品包括《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位自诩为“乡下人”的文学巨人,一生走过湘西石城,游荡过河街码头,辗转于乱世喧嚣中,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留下了清淡动人的文字和淳朴干净的湘西印象。
今日我们借由他的几部作品,试图走近他笔耕不辍的创作生涯,看一看属于他的湘西、情感和精神世界。
湘西——从容的乡土风情
我们大多数人了解湘西,是从他的《边城》开始的,那个翠色深幽的茶峒小镇,流淌着明净清澈的河水,白塔亭亭,有一位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依偎着生活。风日晴雨,暗藏的情愫一点点晕开,生出动人或忧伤的涟漪,让读者们跟着感慨与惆怅。
书中印象很深的一个细节是翠翠的“虎耳草”。翠翠听到二老的歌声后的感受:
“……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得真有趣!”
似乎“虎耳草”就代表了向往和幸福。简单几笔勾勒,便把一个青涩含蓄的少女形象描绘出来。
于是,沉浸在这样的文字里,无论是翠翠还是湘西,都静静地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作者:沈从文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年:-1
然而,相较边城的茶峒,卢家坪似乎不再那么宁静自足。这个不断在历史长河变迁中挣扎的小镇,因着谋生的必要、现代气息的浸入,而多了些真实和深刻。沿着《长河》两岸生活的乡土人民,在朱叶黄华,炊烟四浮中上演着一幕幕故事。橘子园里的夭夭,受那方水土的滋养,浑身透着活跃的灵性。
书中的文字较之《边城》,似乎更多了些坚韧。
“这就是居住在这条河流两岸的人民近三十年来的大略情形。这世界一切既然都在变,变动中人事乘除,自然就有些近于偶然与凑巧的事情发生,哀乐和悲欢,都有他独特的式样。”
《长河》的文字止于社戏,结局并未完成。日光风雪四季交替,靠土地喂养的人们,在更广阔的现代文明背景下,有不一样的气息在发酵变化,留给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
作者:沈从文著;黄永玉、卓雅绘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年:-4
如果说上面那两部作品尚属温和,那么他的《萧萧》便是在用温和的笔调诉说着时代更深的悲剧。“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萧萧》就是在这种平和沉稳的基调中开始的。
一个“童养媳”的故事,一种她自身无法打破的生存方式,真善美中透着悲悯。面对比自己小十岁,自己将其当作“弟弟”的丈夫;经历成长过程中“不道德”的爱情和孩子;拥有一个看似圆满(并没有遭受沉潭或另嫁的处罚)的结局。萧萧看似幸运,却承受着那个落后封闭年代女性最大的不幸。
书中最后说:“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前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如此平静,又如此令人唏嘘。这大抵就是那个年代的乡土人情吧,不仅仅是湘西。
作者:沈从文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年:-11
精神——一生不灭的自我坚持
说起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大抵可以用年作为分界线吧。前半生从一个湘西乡土小子,全无文凭,跌跌撞撞走进中国文坛,成为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被称为一个素人,向来无机心;却有着对世间万物的情,细腻纯粹。
那本他30岁完成,自称为《“顽童”自传》的《从文自传》,似乎能向我们透露出些许信息。那样的凤凰小城,不规矩的逃课童年,看似不入流的行伍生活。他在这样的岁月里却都有着自己的乐趣、坚持和探索,即便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精神世界也是丰盈的。
书中记录他行伍,在一个统领官身边做书记(会议记录)时,有提到这样的话语:
“无事可做时,把那些旧画一轴一轴地取出,挂到壁间独自来鉴赏,或翻开《西清古鉴》、《薛氏彝器钟鼎款识》这一类书,努力去从文字与形体上认识房中铜器的名称和价值,再去乱翻那些书籍,一部书若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时代的人时,便去翻四库提要,这就是说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做成的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
偶然又必然,命运已经在埋下伏笔,为他后来的40年岁月做出铺垫。
作者:沈从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标题:沈从文散文新编出版年:-3-1
年,对他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文学生涯受阻,妻儿好友的不理解甚至冷漠,让他一度陷入精神失常甚至自杀的绝境。好在,绝处逢生,他凭着那份热忱,为自己找寻了另外一条道路:历史文物研究。
在转入历史博物馆后,他做着一份其他研究员都看不上的工作,那就是给文物写标签。这项简单乏味的任务,他却做得津津有味。他会细致地察看每件文物的纹貌样式、笔调特色、甚至背后的风尚习俗,边看边写边想,就这样,仅仅总结历代服饰的卡片就记了几十个抽屉。
他在回忆这份工作时,这么说:“在博物馆作一普通工作人员,不知不觉就过了三十年,我并不觉得什么委屈,倒反而学了不少东西。”
年,历时20年坎坷,由他主持编写的《服装资料》终于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为名出版。此份研究贯穿旧石器时代的装饰品至清朝的丝绸服饰样式,文字浪漫清丽,又不失学术的严谨,实为中国美学领域的载体拓展,为服饰背后的文化符号,为中国传统的生命延续,都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沈从文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12
爱情——书信垒起的深情
提起沈从文,还有一个人的名字也经常被说起,那便是他的妻子张兆和。不知岁月深浅的懵懂年代,我们往往会摘取心中想要的只言片语,举着美好爱情的招牌,被他的这句话所打动:“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可是真要去了解他们之间的爱情,也许你得到更多的,是来自理想和现实的不解碰撞,掺杂着实处的苦涩与无奈。美好,大抵在书信中留存的更多吧。
《湘行散记》,有人说这是一部情话集。“你寄来的相业已见到,很不坏,四人在冰上照的,你似乎比谁都好。”这是年沈从文因母病还乡路上与妻的书信内容。二哥与三三,沈从文和张兆和彼此的昵称,记录了他们最美好的感情时刻。
作者:沈从文著;黄永玉、卓雅绘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04
后来,岁月浮沉,沧桑离乱,家书中也多了残破的心迹和生活的琐碎。一个在理想状态中游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焦虑,彼此相爱又相斥。像《沈从文家书》中记录的年的他,“我应当休息了,神经已发展到一个我能适应的最高点上。我不毁也会疯去。”“灯息了,罡风吹着,出自本身内部的旋风也吹着,于是息了,一切如自然也如夙命。”此时,他的孤独到达顶点,无人理解。
作者:沈从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01
但即便如此,那份年轻时内心深处种下的深情也是一直存在的。就像年,沈从文在乱糟糟的小房间,从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这个快七十岁的老头儿像个小孩子般开心地哭了。只因这是他的三三在那个年月给他的第一封信。
后来,沈从文离去,张兆和在整理他的遗稿,逐渐读到他的精神世界时,曾感慨到: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于是,她开始了晚年的头等大事,担负起主持《沈从文全集》的编辑工作。年12月,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这份全集终于完成出版。她心愿已了,次年,安静离世,与沈从文共同葬在了湘西。
作者:张兆和/沈从文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译者:张兆和编出版年:-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