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性中耳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沈从文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复制链接]

1#

编辑

谈起沈从文,你会想到什么?

是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翠翠在歌声编织的梦里采下一大把虎耳草;是野性神秘的苗族儿女,“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逊如小羊”;还是写给张兆和的一封封情书,“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实际上,沈从文的世界远不止于此。

年,这个来自湘西的少年怀着“向更远处走去”的愿想,只身来到北京,接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命运。从默默无闻的“乡下人”到大学国文系的教授,从14岁弃学的小学生到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者,从贫苦困顿的文学青年到引起京海论争的文坛领袖,再从耕耘半生的文学园地默默离开,投入文物研究的无尽长河。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复杂纹路的交织,并不能用寥寥几笔简单概括,“传奇”二字的背后,是历史巨变时期的孤寂与坚韧,自我与世界的真实碰撞:

“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谁呼喊。”

“生命之火燃了又熄了,一点蓝焰,一堆灰。谁看到?谁明白?谁相信?”

“一个人生命之火虽有时必熄灭,然而情感所注在有生命处却可以永不熄灭。”

编辑

▲《沈从文别集》(精装珍藏版全20册),沈从文著,中信大方楚尘文化,年8月

沈从文生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

想把自己的作品好好选一下,印一套袖珍本小册子。不在于如何精美漂亮,不在于如何豪华考究,只要字迹清楚,款式朴素大方,看起来舒服。本子小,便于收藏携带,尤其便于翻阅。

今年是沈从文诞辰周年。这套书中的内容由沈从文生前亲自选定,共20册,多万字,收录沈从文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书名由汪曾祺拟定,有“最后的才女”之称的张充和题签,张兆和、沈虎雏作序,知名书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套书都堪称“顶配”。

这套作品集涵盖了沈从文创作的小说、散文、书信、传记等,勾勒出一个在山水天地间生长的人的气韵,还原出一个于变动冲突中辗转的人的重量。

01.

“故乡的人事是他取之不竭的宝藏。”

这是其中之一个,名叫柏子。日里爬桅子唱歌,不知疲倦,到夜来,还依然不知疲倦,所以如其他许多水手一样,在腰边板带中塞满了铜钱,小心小心的走过跳板到岸边了。先是在泥滩上走,没有月,没有星,细毛毛雨在头上落,两只脚在泥里慢慢翻——成泥腿,快也无从了——目的是河街小楼红红的灯光,灯光下有使柏子心开一朵花的东西存在。

——《沈从文别集·柏子集》

初读沈从文,一定会被他那饱胀了水汽的文字吸引。看似平平常常的人物,经过他的笔触点染,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

编辑

故乡的人事是他取之不竭的宝藏,他也格外珍惜湘西的地理、历史与现实给予他的滋养。一九三二年,刚过三十岁的沈从文动笔写作《从文自传》,细细梳理自己的生命经验与文学资源:

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剸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泼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因此回到家里时,夜间我便做出无数希奇古怪的梦。这些梦直到将近二十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沈从文别集·自传集》

与生命贴近的目光让他的世界变得广阔而无边际,这是独属于他的观看方式与感官之旅。也正是这份“追寻生命来路”的自觉,将他和其他人区分开来,一点点铸成独特而结实的自我。

果然,《边城》《湘行散记》等标志着他文学创作高峰的作品,便是在《从文自传》之后一一诞生。

02.

“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然而,沈从文的文学世界并非唯美的桃源牧歌,正如他在《从文小说习作选》的序言中所说:

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幼时目睹的混战屠杀、政权更迭,以及湘西民众的无辜牺牲早已在他的心头刻下烙印。落在笔端,便有了低徊延宕的分量。

编辑

我们读《边城》,翠翠母亲的悲剧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表面的纯朴静谧;杜鹃凄厉哀婉的叫声仿佛命运写下的谶言,暗示着死亡与倾塌的到来。《萧萧》诗意的叙述背后,回荡着一代代乡下人蒙昧生活的循环;《贵生》结尾那一把熊熊燃烧的大火,是憨弱的贵生对无常命数的悲怆反抗。

在沈从文眼中,“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这种“美不常住,物有成毁”的忧愁在《长河》中最为明显:

红紫色的远山野烧,被风吹动,燃得越加热烈起来。

老水手跟随夭夭身后到了河坎边,也上了那只橘子船,“夭夭,夭夭,你看山上那个火,烧上十天了,还不止息,好象永远不会熄。”

夭夭依随老水手烟杆所指望去,笑着说,“满满,你的烟管上的小火,不是烧了几十年还不熄吗?日头烧红了那半个天,还不知烧过了千千万万年,好看的都应当长远存在。”

……

老水手有所感触,叹了一口气:“却又来!夭夭,依我想,好看的总不会长久。好碗容易打破,好花容易冻死,——好人不会长寿。好人不长寿,恶汉活千年,天下事难说!哪一天当真由你来作主,那就好了。”

——《沈从文别集·长河集》

大动荡即将到来,辰河流域这小小的水码头也如同残照,散落着最后的安静宁和。

03.

“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谁呼喊。”

四十年代,战乱带来的个人忧虑与民族忧患交织在一起,让沈从文感受到生命的单独与落寞。在呈贡,乡间的美好景色已无法唤起他内心的共振,反而引起他对“抽象”的思索,成为令他痛苦纠结的源头。

面对如此重大的民族问题,个人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

先从天光云影草木荣枯中,有所会心。随即由大好河山的丰腴与美好,和人事上无章次处两相对照,慢慢的从这个不剪裁的人生中,发现了“堕落”二字真正的意义。又慢慢的从一切书本上,看出那个堕落因子。又慢慢的从各阶层间,看出那个堕落传染浸润现象;尤其是读书人倦于思索,怯于惑疑,苟安于现状的种种,加上一点为贤内助谋出路的打算,如何即对武力和权势形成一种阿谀不自重风气。这种失去自己可能为民族带来一种什么形式的奴役,仿佛十分清楚。我于是渐渐失去原来与自然对面时应得的谧静。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谁呼喊。

——《沈从文别集·七色魇》

然而这只是开端,更大的变动接踵而至。

编辑

年11月7日,北京大学“方向社”召开“今日文学的方向”座谈会。沈从文很快认识到,即将来临的新时代所要求的文学,必须把政治和政治的要求作为一个前提接受下来,再来进行写作。看清楚了这一点,他也就对自己的文学命运有了明确的预感。

一九四八年最后一天,他决定封笔不再写小说。

其实早在同年3月,郭沫若就在香港发表了《斥反动文艺》,将沈从文归为“反动作家”,而到了年1月,北大校园里开始出现大字报转抄的《斥反动文艺》,这件事几乎摧毁了沈从文。

年3月28日上午,精神近乎崩溃的沈从文“用剃刀把自己颈子划破,两腕脉管也割伤,又喝了一些煤油”,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

04.

“他将自身汇聚进历史文化的不尽长河。”

自杀获救,他开始重新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从呓语狂言中回转过来,重新凝聚一个坚韧的自我。

他在给表侄黄永玉的信中说:“经过几个月检讨反省,把自己工作全否定了,二十年用笔离群,实多错误处......我现在,改用二十年所蓄积的一点杂史部知识,和对于应用艺术的爱好与理解,来研究工艺美术史。这是费力难见好,且得极大热忱和广泛兴趣方做得了的。搁下来从无人肯作,(千年来都无人认真做过)即明知是人民美术史,可无人肯来研究。我想生命如还可以用到为人民服务意义上,给后来一代学习便利,节省后来人精力,我当然来用它作为学习靠拢人民的第一课。”

编辑

▲沈从文和表侄黄永玉

其实,沈从文对工艺美术及杂文物的爱好早已有之。《从文自传》中便写到那个湘西少年还在做小书记时,是如何对古书、字画、碑帖感到好奇。抗战后寓居云南期间,他更是留心于漆器、刺绣等多数人所忽略的东西。

如今,兴趣成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成为浸润了他后半生的事业选择。

从此,沈从文再也离不开历史博物馆了。他用和写小说同样的热情与“笨功夫”抹去一件件文物上的尘埃,还原出它们背后的故事与“人的创造”。因为在他看来,物始终与人紧密相连,花花朵朵、坛坛罐罐的背后,是真实的生活与生命,是比文字更博大的活的历史。

从50年代起,他撰写了《谈瓷器艺术》《古代镜子的艺术》《谈金花笺》《宋元时装》等文,极大地推动了杂文物研究。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更是其集大成之作,至今仍被认为是该领域内的经典。

读到这里,我们或许会再次想起《湘行散记》中那个年轻人的感慨:

我们平时不是读历史吗?一本历史书除了告我们些另一时代最笨的人相斫相杀以外有些什么?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沈从文别集·湘行集》

编辑

▲年沈从文于黄浦江畔绘

烟波浩渺,小小的艒艒船在水面上动荡不止,但“绝不至于翻沉”。他将“有情”盈满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他从个体经验出发去容纳民族国家的大命题,他于时代边缘进入历史深处,将自身汇聚进历史文化的不尽长河。

毕竟“真的历史是一条河”,是他放不下的“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胡适说他是天才,徐志摩说他值得读反复读一直读下去,巴金说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马悦然说他懂得人民的疾苦,黄永玉说他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他写下了湘西的美丽、痛苦和哀愁,他着迷于生命的鲜活与坚韧,他被自然生长而且生生不息的生命感动,他的作品还原了他们最真实的气息。

★值得反复阅读的沈从文经典名言。

1.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2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3.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4.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

5.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6.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

7.我近来正在一种逃遁中生活,希望从一切记忆围困中逃遁。与其尽回忆把自己弄得十分软弱,还不如保留一个未来的希望较好。

名家评论: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张充和

从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喜欢表现自己。可是我和他接触较多,就看出他身上有不少发光的东西。不仅有很高的才华,他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巴金

沈从文的作品,值得读者再读三读乃至四读五读。

——徐志摩

沈从文文章写得很好,但不是故事编得好,而是整个文字结构很讲究。忘掉这一点,往往会把沈从文简单化。你看他的《边城》,遣词用句就像旧诗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很讲究,很深刻,所以值得深入研究。

——黄永玉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他能不着痕迹,轻轻的几笔就把一个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类微妙的感情脉络勾画出来。他在这一方面的功夫,直追中国的大诗人与大画家。现代文学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及得上他。

——夏志清

对于沈从文,任何人讲都无法讲清,真正要了解他,认真读他的作品,品味他的一段一句一字,悟出沈从文为什么是沈从文,悟出沈从文能不能同自己有感应。你只有感应了,你就会学到他许多东西。

——贾平凹

我认为沈从文是了不得的一个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到了鲁迅那里,也许就是阿Q、闰土、祥林嫂、贺老六,是等待启蒙的一批人,可是沈从文那么热爱他们,把他们写得那么可爱,在他们受屈抑的命运里究竟还是有一点人生的美意。

——王安忆

寂寞是一种境界,一种很美的境界。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边城是这样,长河是这样,鸭窠围、杨家也是这样。静中有动,静中有人。沈先生擅长用一些颜色、一些声音来描绘这种安静的诗境。在这方面,他在近代散文作家中可称圣手。
  

——汪曾祺

编辑

绵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