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性中耳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辽宁好网民学习百年党史奋斗百年路起 [复制链接]

1#
北京一般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b/

#辽宁好网民学习百年党史#

朗读者

盘锦农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李畅

盘锦农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王迪

盘锦农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冯雪晴

推荐作品《梦圆大地:袁隆平传》

作品赏析

《梦圆大地:袁隆平传》节选

创新者永远不会满足,征战者永远不会停步。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个人。三系杂交稻的成功变成了过去,两系杂交稻的成功迎面而来,连台好戏,袁隆平没有被庆功的酒灌醉。他清醒地认识到,水稻领域的科技创新前途不可限量,国际竞争异常激烈,机遇稍纵即逝。称雄世界,保持中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一枝独秀,是自己的责任所在。他带领他的同伴,向挡在水稻研究者面前的另一世界性课题发起了新的冲刺……

1.奏响第三部曲

超级稻,简单地说,就是超高产优质水稻。这是多年来国内外农业专家梦寐以求、攻关多年的世界难题。

二系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成为袁隆平又一个新的起点。春去秋来,冬去春归,看着杂交水稻油油的绿,灿灿的黄,他的心里有一种冲动和永不满足的责任感。在这个起点上,袁隆平又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第三次探索。此时,他想得更多,想得更远。他写道:

“我国以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育占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农业经济增长奇迹,令世界瞩目。然而我们却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耕地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多,人均耕地面积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年的2.7亩降到目前不足1.5亩。据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在年将达到16亿,而全国的耕地面积每年却还在以百万亩的速度减少。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为此惊呼:未来谁来养活中国?这几乎引起了一阵世界性的恐慌。”

科学家长缨在手,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我国20世纪50—60年代水稻矮化育种的兴起使稻谷产量增加20%—30%,给水稻生产带来第一次突破性飞跃;三系杂交稻的问世又使稻谷产量在矮化育种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使稻谷单产又增加20%。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培育,又使产量提高了10%—15%。

袁隆平更是信心满满,坚定不移。他说:“粮食生产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我认为而且坚信,依靠科技进步和中国人的努力,我们能养活中国!我是搞水稻育种研究的,从农业生产和作物育种的历史来看,凡在育种上有所突破,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次飞跃。”

一个大胆的新构想在袁隆平脑海回荡着,这就是杂交水稻探索的第三部曲——超级稻。那么搞超级稻在我国能否像前两次那样取得划时代的突破,成为现实呢?

超级稻计划是世界各国在水稻育种研究上展开的一场赛跑,中国是否仍能持一枝独秀,引领世界水稻研究的潮流呢?

超级稻,简单地说,就是超高产优质水稻。这是国内外农业专家梦寐以求、攻关多年的世界难题。我国超级稻研究始于年。年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并组织实施。按照袁隆平的建议,在“九五”期间育成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产量指标为每公顷每日产稻谷公斤,若以生长期天计算,也是12吨/公顷,即可达到超级稻的标准。他的建议立即被国家采纳,“超级杂交稻”顺利进入“S-”计划。

进入新的千年,在实现大面积亩产公斤一期目标的基础上,袁隆平及其科研团队正朝着实现大面积亩产公斤的第二期目标迈进。

为实现超级稻二期目标研究,袁隆平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生产实践等方法来不断提高超级稻的产量。袁隆平深知,良种、良法和良田的配套是杂交水稻高产的关键。其中,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三者缺一不可。他提出,攻克超级稻二期目标,将继续通过创新育种方法,加快品种选育,促进技术配套,主攻单产,改善品质,节本增效,推进规模化、规范化、优质化和产业化,争取更多品种在更大范围实现攻关目标。

就在年,二期目标初战告捷。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两系超级杂交稻,首次实现了长江流域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过公斤;年湖南又有5个百亩示范片亩产过了公斤;年全国的7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跃升到了公斤以上。而且在海南三亚这个水稻生产的生态低产区,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88S/在当地试验田产量达到了.7公斤,证明该超级稻品种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为全国超级杂交稻种植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产量表明,超级稻产量第二期目标已经实现。

一次次向高产目标冲刺,一次次实现跨越!袁隆平壮心不已,又马不停蹄地向亩产公斤的第三期目标迈进。

从公斤到公斤,看似只有公斤的增产,但难度增加了百倍!与大家讨论攻关问题时,袁隆平提出在“良种、良法、良田”相结合的基础上,注重“良态”,即试验田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他指出,在超级杂交稻组合的培育上,仍坚持株型改良与杂种优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重点找准良种良法配套的攻关突破点,加强适宜发挥品种超高产潜力的攻关实验点的选择、攻关实验点土地综合整理、土壤地力培育、适宜生产季节种植、超级杂交稻专用肥的开发应用、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应用。

经过5年的探索和多次试验,年9月,袁隆平指导的湖南隆回县第三期目标百亩试验田经农业部组织专家验收,亩产达到.6公斤。当天下午,湖南省农科院举行发布会,农业部高产攻关验收组组长程式华宣布,由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6公斤,这标志着超级杂交稻三期目标已初步实现,原计划年实现的超级稻第三期攻关目标已经取得关键性的突破。

从公斤到公斤,历时10余年,袁隆平也从古稀之年进入耄耋之年,但他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他把新的一天看成未来最年轻的一天,大多数时间在田间、实验室和培育年轻人身上,工作劲头不减当年。年,“我国科学家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名列第2项。超级杂交稻产量新的纪录又一次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面对新的纪录,袁隆平深深感谢奋战在超级稻百亩连片的基层农机人员同时他充满信心地说,高产超级稻对解决吃饭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为调整产业结构和使农民致富创造条件,在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方面做出贡献。

截至年,以两系法杂交稻作为超级稻的主打品种,已累计种植4.99亿亩,总产.2亿公斤,增产稻谷.99亿公斤;总产值.59亿元,增收.93亿元,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在初步实现“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后,豪情不减,他一方面致力于超级稻研究的最终目标——把科学家种植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丰产丰收,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另一方面为在年实现超级稻亩产达到0公斤以上第四期目标而努力拼搏。

精心的布局、科学的种植很快取得了新的成效。金秋时节,稻浪翻腾。年10月10日上午,农业部组织中国水稻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对袁隆平主持的激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超级杂交稻攻关百亩示范片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测产结果,该百亩片平均亩产.70公斤,这标志着我国超级杂交稻第四期亩产0公斤高产攻关取得了重大突破,新的一页正在缓缓翻开。

袁隆平在85岁高龄的时候曾说,希望在90岁时实现亩产1公斤的第五期目标。90岁,在中国的传统说法中称为“飴背之年”。从84岁到90岁的6年时间,杂交水稻从公斤增长到1公斤,巨大的挑战中孕育着希望和成功!相信袁隆平及其研究团队的智慧、能力和魄力,一定会收获更加沉甸甸的果实,提前实现新的梦想!

2.发扬种子精神

我是一粒超级稻种子,播撒在神州大地,

春日,我破土而出,成长在希望的晨曦;

夏季,我承接阳光的沐浴,强壮着绿色的身躯;

秋天,我摆动瀑布般的稻穗,鸣响天下丰收的金曲!

我是绿色革命的使者,向万里田畴传达丰产的信息;

我是东方魔稻,赢得了全世界美好的赞誉!

年春,在湖南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的一次媒体见面会上,袁隆平深情地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艮深叶茂,枝粗果硕。因此,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只有这样,才配当一个科研工作者,也才能当好一个科研工作者。

把一个人比喻成一粒种子,有着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含义。的确,人的成长就像一粒种子那样,破土而出后,吸吮阳光雨露,抵御风雪冰霜,逐步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材。

袁隆平就是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他一生致力于培育丰产的杂交稻种子,播撒在神州大地,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成长,在夏日散发稻花的芬芳,在秋季染黄万里田畴,获取一年高过一年的产量!

就是这粒种子,承载着人类的梦想,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力量。这粒种子以惊人的生命力,悄无声息地奋力破土而岀,以不断创新的魅力,打破了传统的禁忌,颠覆了权威的观点,迸射岀了前所未有的正能量。

就是这粒种子,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和想象,改变了田园的面貌,在50年的征程上,使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从突破三系到攻克两系,从超级稻亩产超过公斤到突破公斤,为人类带来了一个温饱的世界。那“禾下乘凉”的梦想,随着种子的茁壮生长而成为现实。

就是这粒种子,用智慧、汗水和奉献,书写了人间的无疆大爱。外国人尊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人称他是“当代神农”“米神”“米菩萨”,他谈到种子的作用,袁隆平说,种子的魅力在于它的高产和优质,两者缺一不可。中国的杂交稻种在与世界的角逐中,独步天下,风景独好。优良种子是高产的重要因素,因为收成高,农民也愿意种。如像美国的一粒杂交南瓜种子售价为50美元,但因这种南瓜产量高,最大的一个南瓜重达多斤,一般的都能达到多斤一个,能够赚钱,农民也愿意买。因此,中国种业应有世界性的眼光,勇于参与与国外种业的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占据优势。

对于中国种业与国外种业相比,袁隆平有淡淡的忧虑。他说,国际种业巨头的竞争力非常强,整体实力和集中度非常高。如美国10大种业公司就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70%,而中国10大公司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只占10%左右,在全球只占0.8%。与此同时,很多国家都开展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国际种业巨头也在纷纷进入水稻领域。如果我们的粮食种子受制于人,将很危险。当然,在杂交水稻方面,我们种业仍然保持优势,美国种有多万亩杂交稻,我们提供的种子产量要比当地品种增加20%—25%。目前,我国种业规模达亿元,潜在市场达亿元。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种子市场。因此,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中国应高度重视种业,将种业提高到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的地位。同时,要加强与国外的交流,有利于扩大我国优势品种的市场,也有利于国内企业吸收外国的技术和资金,进一步做强做大。

“他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为人类铺奠安稳的基石。”年11月24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都市报共同主办的“30年30人改革开放30周年风云人物致敬盛典”在广州举行,袁隆平获得了“改革开放30周年风云人物”的称谓。主办方评价袁隆平的致敬词是:

反饥饿的人类历史,他是不能跳过的一页,一个土生土长的科技工作者,自命于时代,自立于浮风,矢志令人类远离饥饿,终成国际级农业科学家。虽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本色朴实,以农民自居;敢为人先,为世界造福。他的低调是文明进步的高调,他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为人类铺奠安稳的基石。

在获奖的30人中,在改革开放的30年,他以自己的生命历程与波折,勾勒着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和命运。作为时代的同路人,创新的先行者,呈现大时代精神的风云人物,袁隆平无疑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年5月26日,袁隆平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以“小种子,大梦想”为主题的世界种子大会,并在育种家委员会开放会议上进行杂交水稻主题演讲。他说,国以农为稳,农以种为先。种子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发动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相较于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灌溉、农机、栽培等因素,种子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无疑都略胜一筹。事实证明,过去年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60%来源于种子技术的改良。可以说,种子,让杂交水稻更好扎根异域,飘香世界,惠及更多的地球人。

袁隆平认为,自己的成功,与党和人民的鞭策、激励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他把自己获得的奖励奖金、顾问费捐献出来,设立面向全国农业方面的奖励基金,资助研究课题,激励农业领域科技人才的成长。

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获得成功后,在各种奖励、头衔纷至沓来的同时,袁隆平首先想到的是他人。他想到那些与他共同攻关的同伴,那些在基层默默无闻耕耘的战友,鲜花和荣誉远离他们,但他们无怨无悔。袁隆平想,自己的成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全力支持、协作攻关的结果,杂交水稻和其他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科技人员共同努力,才能顺利推动事业的前进。

多年来,袁隆平把自己在联合国的技术顾问费、研究中心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所得到的个人顾问费捐出来,作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所长基金”,专门用于资助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人立项的有潜力的科研项目,每都有近10个课题获得他给予的5万-8万元的资助。湖南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一青年科研人员在他连续三年每年3万元的资助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袁隆在得知福建农业大学一位博士后开展多倍体水稻育种研究经费不足的情况后,便拨出专款资助。

在袁隆平先生慷慨无私的捐助背后,却是自己的朴实无华。他认为,有钱不吝啬于科研,不浪费于享乐。他的办公室设施简朴,令来访者难以想象。他吃得简单,不铺张浪费,他开玩笑说:“吃得太好会得肥胖症。”他穿着朴实,永远保持农民科学家的本色。一位同事曾记得,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结束了对委内瑞拉的考察,乘飞机抵香港出席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理学博士的仪式。由于没系领带,同事劝他在商场买条金利来领带体面些。袁隆平觉得贵,拉着同伴到了地摊上,买了一条仅16元的领带。当时,袁隆平的三儿子和三儿媳妇正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听说此事后特意买了条金利来领带送到袁隆平下榻的宾馆,嘱咐他明天岀席仪式时系上。但第二天,他还是系上了自己买的那条,出席了仪式。事后,他将金利来领带留给了儿子。

3.农民贴心人

他是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但又是农民中的一员。面对“杂交水稻之父”“米神”“当代神农”等称谓,袁隆平更喜欢把自己称为农学家,一个“懂科学的农民”,一个一辈子奉献给土地的农民。他为农民呼吁,为农民排忧解难,与农民打成一片。农民热爱他,喜欢他的杂交水稻,奉他为神明”,称他为“米菩萨”……

袁隆平说,他最尊重农民朋友。农民朋友一生辛勤耕耘,不计得失,且为人低调、老实、容易满足、心情快乐。农民是社会里最纯朴的,他们绝大多数虽然不富裕,但会把家里所有的好东西都拿出来招待客人,许多有钱人虽然有钱,却不一定热情好客,感情淡薄。袁隆平成为公众熟知的著名科学家之后,仍然保持朴实的作风,他心里始终坚持一个信条,我是搞农业的,如果摆出一个“专家”的样子,农民会疏远你,如果你穿得西装笔挺,就会觉得你有身份,他们就不会和你交心。农民有丰富的种植水稻经验,应该向农民学习,向生产实践学习。

在研究三系杂交水稻的过程中,他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三系培育成功以后,他的名声大了,但他依旧保持当年典型的农民知识分子形象,着装朴素、不摆架子、不搞特权。年,一个炎热的夏日上午,时任怀化地区科委主任的佟景凯外出办事,到汽车站转车时,忽然看到袁隆平提着行李,满头大汗地准备去挤车。一打听才知他刚从美国讲学考察回来,下了火车改乘汽车回安江农校。此情此景,让佟景凯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在国外都是专车接送,而在我们这里,连一辆吉普车都没有。佟景凯觉得有愧。他请袁隆平等一下,立即去找地委小车班要一辆车送他。可袁隆平婉言谢绝了,坚持挤公共汽车返家。

袁隆平心系农民,为农民排忧解难的爱国爱民之心,经常跃然于纸±o对农民的来信请教,他有空便亲自复函,忙时请助手代复。湖南省淑浦县有位高考落榜的女青年,摸索种桃树的新技术。她在研究中遇到了难题,就给袁隆平写信求教。袁隆平看了她寄来的资料,认为她的研究有前途,就写信予以热情指导。在袁隆平的帮助下,女青年终于培育出了一种外观美、品质优的桃类新品种。

对那些违背科学规律、有损农民利益的事情,袁隆平力陈其弊,力挽狂澜。年,湖南省一个单位曾经搞了一种“玉米稻”,即把玉米的基因转移到水稻植株上。这“玉米稻”在试验田里表现良好,生长茂盛,有较强的优势,然而一到大田中却表现逊色,甚至造成减产,只长茎叶,稻子很少。在没有通过品种审定的情况下,有人就在广东和其他一些地方到处推广。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科学家,袁隆平挺身而出。他说,早些年,杨守仁教授就发现“玉米稻”存的一些问题,在《作物杂志》撰文明确指出“玉米稻”有待探索,急着推广是靠不住的。年,江苏省东海县一个农民,听说“玉米稻”米质好,亩产高达斤,从江西亲戚家带回一些“玉米稻”种子。第二年就在自己的地里播种了“玉米稻”,盼望高产丰收。但事与愿违,别人水稻成熟了,“玉米稻”还未长穗头,辛苦耕耘一年却颗粒无收。

为此,袁隆平还特意撰文《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在这篇文章中,袁隆平郑重建议要持慎重态度,应严格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绝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先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证实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以避免损害农民的利益。当时,有的人听不进去,认为袁隆平以学术权威压制他们,害怕“玉米稻”超过“杂交稻”,仍主张卖种子,强行推广,想得到一些暂时的经济利益。针对玉米稻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在袁隆平的建议下,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

袁隆平的建议发挥了重要作用。那年秋天,硬推玉米稻的地方造成了严重损失,农民们纷纷要求赔偿,卖种单位的门窗被减产的农民打破,最后通过多方协商,赔了部分钱才算了结。卖种方不得不敬佩袁隆平的远见卓识。如果当时大面积推广,不仅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而且将导致农民和卖方的巨大经济损失。

袁隆平心系农民,把一生的精力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因而在农民心目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袁隆平的崇敬和爱戴。

4.尾章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就是袁隆平,一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一位在杂交水稻领域,建树累累的杰出科学家!他用智慧和汗水,在共和国科技史上、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树起了一座时代的丰碑。他的身上,反映了中杂交水稻“瀑布”华民族勤于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透射出虚怀若谷、乐于奉献的美德,体现了大气磅礴,引领潮流的气概!

稻谷,我们熟知的农作物,

人类走向文明的衣食父母;

春天把绿色锦绣铺就田园,

秋天将丰收喜悦送进万户;

您是日日月月的佳肴美酒,您是年年岁岁的畅想欢乐;您是“禾下乘凉”梦的金伞,您是“覆盖全球”梦的凯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