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参加婚礼,席间有一对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男孩子大概5-6岁,正是调皮的时候,东摸摸西看看,妈妈只得跟在后头唠叨着——
“叫你不要去动那个东西,为什么不听?”
“谁让你吃糖的!不准吃糖!”
“为什么要推妹妹,不好好一起玩?”……
这样的沟通一直在持续,然而男孩始终开启“熊孩子”模式,妈妈只能无奈地摇头,然后抱怨孩子的不听话。
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都遇到过吧。在我看来,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不懂得“好好说话”。行走在这世间、每天要和形形色色的打交道,并且不断思考如何好好说话的大人们,有没有想过如何和孩子好好说话、提升沟通的效率呢?
成为父亲后,我一直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并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了一些小经验,和各位父母分享一下。
丢掉讨厌的“反问句”
曾经有人做过职场调查,“我不是早就告诉过你吗?”这一句式成为职场人士心目中最讨厌的话术。反观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常常听到父母在用这样类似的反问句和孩子“沟通”。
“我不是叫你不要碰那个东西了吗?”
“这个题目我不是早就告诉过你怎么做了吗?”
“我不是和你强调过下了课必须马上回家吗?”
为什么职场人士讨厌这样的反问句式?因为反问本身就带着否定、抱怨和不耐烦的情绪,孩子也一样。通过这样的反问句式,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否定和责问,甚至有伤害自尊的感觉,从心底产生一种抗拒。
所以,丢掉反问句,好好说话。
“妈妈和你说过,这个东西太危险不要去碰它,还记得吗?”
“这个题目爸爸曾经教过你的,不要总是依赖爸爸,先试着自己回忆一下好吗?”
“小孩子回家太晚会让爸爸妈妈担心的,下次还这样做吗?”
同样是问句,丢弃掉了反问的句式变得让人更容易接受,同时将自己的担心和疑虑融入句式,增进亲子间的互相理解。
丢掉伤人的命令语气
孩子弱小,即便是父母,在孩子面前也很容易摆出强者的姿态。而命令是彰显自己强者地位的表达方式之一。
所以,我们常常听到父母对孩子下各种命令:
“快点去穿鞋!别磨蹭!我们要出门了!”
“快点去吃饭,别玩游戏了!”
“9点了,立马上床睡觉!”
研究证明,儿童期被父母命令多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比同龄人表现得更为叛逆。因为,他们会抓紧一切机会,享受不听父母的话带来的愉悦感。
可见,命令式语句只对当下的语境有效,让孩子在某件事上听命于你。长久来看,命令式语句伤害孩子的自尊,对于沟通无用,对亲子关系有伤害。
因此,在和孩子沟通时需要将孩子当做大人来对待,只有带着这样的设定去沟通,你才能避免不自觉间陷入命令的循环中。因此,以上句式也可以这样说。
“我们还有十分钟就出发了,你准备好了吗?”
“你承诺每天只玩半小时游戏,现在时间到了,你应该怎么做呢?”
“睡觉时间到了,先漱口还是先换睡衣呢?”
让孩子自己思考“我应该怎么做”,相比你命令他去做一件事,能达到一样的目的,但是孩子的心理感受却完全不同。
多问问孩子,今天闹情绪是因为什么?
孩子的弱小有的时候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还体现在情绪不被接纳和认同上。我们常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这样的言论。
“别发小孩子脾气,快点把饭吃了!”
“别哭了,不就是妹妹玩了你的玩具嘛!”
不允许发脾气,不允许哭,这要放在一个大人身上是多么残忍呀!这意味着遇到了糟心的事情,却只能忍着、憋着,不允许发泄,但很多小孩子经常会经历这样的事情。
就拿吃饭这件事情来说吧。我曾经建议几位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家长,在孩子不吃饭时,静下心来问一句话:“宝宝今天不爱吃饭,好像有点情绪,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孩子的回答让父母们吃了一惊。有一个孩子回答道:“这几天一吃饭就觉得耳朵有点嗡嗡响,所以不想吃饭。”医院,发现是中耳炎犯了。另一个孩子回答道:“今天幼儿园的一只小兔子死了,有点儿伤心。”家长听后及时给孩子的情绪做了疏通。
可见,当你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孩子才会愿意敞开心扉,家长和孩子间的沟通才能变得有效。
善于给孩子提供A或B的选项
什么时候最难和孩子沟通?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家长纷纷表示,督促孩子改正坏毛病挺难的。讲道理没有用,讲多了失去耐心。
通过实践,我琢磨出了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把“不要做”的句式扔掉,提出两个你认为都可行的方案,让孩子做出具体选择。
举个例子,孩子不做作业。“如果今天不做完作业,明天就没时间出去玩了。你是选择今天做完,还是等到明天再做呢?”对于孩子乱丢乱扔;“宝宝,睡觉的时间快到了,你是想现在上床、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再睡,还是再玩十分钟自己去睡觉呢?”
给孩子机会学习自主、独立地做决定,并且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多一些这样的选择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常花很长时间研究为人处世,却完全不带沟通技巧和孩子讲话,以至于和陌生人保持友好,和孩子心生隔阂。其实,任何沟通都一样,需要用心,沟通才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