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同一种植物会有不同的称谓。譬如,我国叫“夜来香”的植物有许多种,一种是茄科夜香树属的多年生灌木,又名夜」香;一种是萝萨科的藤本植物,亦名夜香花。又如“绣球花”,忍冬科和虎耳草科的植物都有叫“绣球花”的。与此相反,同一种花卉往往又有许多个名字,比如叶子花,又叫三角花、九重葛;扶桑花别名朱槿、佛槿、大红花;莲花,又名荷花;桂花又名岩桂、木樨等。可想想面知,植物的“土著名字”是如何“一锅乱”,容易让人混淆。
世界上必须要有一种通用名来指代专有的植物了,于是,植物的拉丁名应运而生。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首次建立了植物拉丁名体系。他的《自然系统》于年出版,将植物采用两个拉丁化的名字,也称“拉丁双名”来命名。即由属名和种加词组合起来,构成植物的物种名。这个简单明了的命名法则一经问世,就得到了生物学家们的赞扬和支持,经过两百多年的的应用和修订,成为现在国际上学者命名新物种的统一准则。
植物的拉丁名具体是如何命名的呢?如夹竹桃的拉丁名neriumindus”,由属名“nerium”(夹竹桃属)和种加词“indicus”(印度的)组成。种加词通常是一个形容词,或指出了该属、种的产地(之一),或反映出该属、种发现者的姓姓氏等等。例如,桂花的拉丁名是“osmanthusfragrans”,属名和种加词分别表明“花有香味”和“芳香”之意,将桂花芳香馥郁的特征充分显示了出来。又如石竹的拉丁名“dianthuschinensis”,属名表示“花美丽而清雅”,种加词指出石竹产于中国。再如珙桐的拉丁名“davidiainvolucrata”,属名出自曾在我国采集大量植物标本的法国人“David(大卫)的姓氏,种加词是“总苞片”的意思。珙桐是大卫首先在我国中部地区发现的,因其花序基部有两片白色总苞片,如舒展着双翅的自鸽,异常美丽。
林奈于年出生在有“北欧花园”之称的瑞典,年逝世,曾任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被认为是现代生物科学分类命名的莫基人。植物“拉丁双名”命名法这一伟大成就使他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为了纪念林奈,瑞典政府曾先后建立林奈博物馆和林奈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