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我第一次读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真的觉得醍醐灌顶,认为以前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真是太LOW了。于是决定改变,学着用老师书中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但是,两个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效果却不同。
01告诉孩子“打针有点疼”,孩子就不哭闹了吗?
尹建莉老师在“如何提高爱的质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医院走廊里看到一个6,7岁的男孩拒绝打针,父亲没办法,想来硬的。但是小男孩“拼了命”地反抗,凄厉的哭喊声震惊了整个走廊的人群。
说实话,作为父母,已对这样的场景见怪不怪了。
这件事触发了尹建莉老师的思考。她的女儿圆圆在1岁多因为肺炎住院时也害怕打针,尹老师和女儿讲道理,告诉她生病了就必须打针吃药,要不然就好不了呢。女儿问她,打针疼不疼?她微笑且平淡地说:“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板凳,不小心摔个小屁墩儿一样。”她又鼓励圆圆,让她通过这件事情看看自己是否勇敢,能忍住不哭就不哭,实在忍不住,想哭也没关系。
她的女儿后来特别棒,一点都没哭。
尹老师提醒家长注意,要告诉孩子“打针有点疼”。不要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打针。
我特别同意她的观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恐惧的事,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但是,并不是家长照着书中的方法,孩子就会不哭不闹。
02性别不同,反应不同
儿子从小就怕吃药打针。作为一个母亲,肯定一开始不可能恐吓他,都是讲道理,道理讲不通了才硬来。
记得小时候给他喂药,不肯吃,我还搀在粥里让他吃下去的。
打针更是不得了,每次都要哭闹。所以小时候他生病了,基本都是吃药。有次急性中耳炎化脓了我也没敢让他挂水,因为一打针,他就鬼哭狼嚎。手脚并用地反抗。有一次还被医生评价说:父母教育不行!
我当时很郁闷,明明我就是照着尹老师的方法,把他抱在怀里,温柔地告诉他打针有点疼,不打针病就好不了云云。可是,这些说辞在他身上都不凑效呢!
后来女儿出生,我第一次带她去打预防针。睡梦中,她才觉得有点疼,准备哼哼,医生就将针拔了。然后,女儿就不哭了。等她逐渐大了,有点明白事理了,每次打针害怕时,我温柔地安抚她,她每次都很配合医生。这几次感冒,抽血化验也如此。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男孩女孩大不同!绝大多数的女孩,语言能力发展比较超前,她们能很好地和父母沟通,听懂父母表述的意思,而且也能共情!
而男孩就不同了,男孩的语言能力晚于女孩。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小时候),道理讲不通,共情能力也比较差。
所以同样的方法,用在男孩女孩的身上,效果不一定相同!
03值得借鉴处
不过孩子生病打针哭闹确实是比较麻烦的事儿,尹老师给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当遇到困难时,父母一定不要惊慌,一脸焦虑。第二,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注意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第三,对于孩子将要承受的痛苦,要如实相告,不要欺骗隐瞒。此外,当孩子哭闹时,我们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