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性中耳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武汉味道升官渡第一个做圆子的老师傅,55
TUhjnbcbe - 2025/2/11 18:43:00

四、做圆子的人

年,歇了二十年后,袁老师傅重出江湖,在升官渡一带,头一个开起酒楼做起了圆子。他有师傅传承的配方,也有投入市场经济的勇气。起初,圆子是手工做,土鱼土肉,用刀剁,量很少,每天只有二三十斤。如今,华珍酒楼“三大盆”(鸡子火锅、圆子三鲜锅、财鱼焖藕)早已闻名江城,华珍“三宝”(圆子、酥鱼、卤味)是过年时候人们送礼的佳品,临近春节圆子的销量更是高达数千斤。

积累了数十年经验,从原产地采购渔获,到食材来料加工制作,袁老师傅有着自己的经验,“旧社会,也就是五六十年前,一般是用大鲤鱼。那时候人穷,鲤鱼的出水量多些,肉质硬,可以多放点水,一样用。但现在鲤鱼不行了,做出来发污,多采用大草鱼,入口细嫩,少腥味。”

“鱼要去鱼行里寻找,鱼行里有上百家,需要货比三家。只有符合我要求的才行,两头尖、当中粗、青鳞的十斤左右的大草鱼,那叫一个嘎嘎。黄色的鱼,送给我都不要。黄膘肉做出来的圆子,不好吃。”

“肉、鱼红的比例,胡椒、生粉、鸡蛋等把多少,这里头都学问,不是外头一看,搞这么一团原料进去搅和,那么简单。”吃惯了华珍的圆子,就会明显感觉出外头某些圆子的奇怪,吃起来太粉,有点粑粑的感觉。

“现在不像以前是土鱼土肉,我们做圆子是尽可能还原小时候趴锅台的那个味。”

老袁师傅记得,有个汉阳的老顾客曾在除夕前夕开车过来,“他们家里有不少圆子,但孩子并不喜欢,年夜饭上挑剔的很。来人没办法道,‘孩子点名吃你家屋里的圆子,我要二十斤’。我很抱歉,‘家里并没有多少存货,匀别个的十斤给您。等开了年,我们再给您做一些。’”袁老师傅谈及此事仍充满欣喜,“这说明华珍的圆子,在这别个屋里站住脚了。”

升官渡做圆子的很多,各家都有自己的拥趸。吃过多家圆子,有了对比之后,不少顾客原计划买一斤,到了华珍这里,尝过即加购。袁老师傅记得,很多名人前来华珍打卡过,“他们低调得很,等到吃完了,把个名片出来,才晓得眼前是一位名人。”有几位当地名人喜欢吃他家圆子,有位“一次性抓四个圆子,丢到肚子里,还拍个照,有趣的很。”“下了妆后,比我家儿子都帅气得很。”

除了炸圆子,华珍其实还有一样季节限定的宝贝,不太为人所知,那就是我个人偏爱的手工鱼圆。

袁老师傅告诉我,“我们家鱼圆子虽然做得好,但是每天只做那么多。要是做鱼圆,最高级的鱼是关刀鱼,就是大白鱼。做出来的鱼圆子细嫩,吃到口里有弹性,家宴时候选择六斤以上、十斤以下的,做出来刚好。不过,关刀鱼也只能家户人家自己拿来做鱼圆,因为鱼红七十多块一斤,在餐厅里是行不通的,成本太高了。其次呢,餐饮业多半选择七斤左右,花脑壳的胖头鱼尾巴,一定要活鱼,这是很标准的了。”

天冷做鱼丸,是在于此时的鱼丸保鲜度更大一些。“你想想六月三伏天去做,水份重的鱼丸,容易变质,回去一煮,就知道做丢了。”

在华珍后厨,我餐馆了鱼圆的手工制作,做了十几年鱼圆的师傅告诉我,他的姐姐可以一分钟出87个,比他还要厉害。只见鱼茸(胖头鱼肉、蛋清加工而成,没有鱼刺)进入他的左手底部,然后鱼圆从他的左手虎口神奇汆出,他像一个魔法师,左手用小勺子快速一接,放入大锅中,激起微小的涟漪。看圆子慢慢多起来,就势用手背一扫,如清风拂过的按摩,圆子被轻轻推动,这一口大锅可以容纳两百个以上。

开中火慢慢煮10分钟左右,飘起来的鱼圆,满满鼓起了肚子,变得白白胖胖,特别的可爱呆萌。待到煮熟之时,灵魂的高汤千万不要浪费,浇在鱼圆上,可以打包一起带回家。老袁师傅的爱人嘱托道,“这个汤一定留着,极鲜,搞点菠菜,煮火锅吃,可以给一点猪油,吃两个白圆子,你试试看,够鲜……”回来如法尝试,真是吃过即难忘!

除了双圆,华珍有名的就是炸酥鱼了。酥鱼,就是炸鱼块,好吃,不腥,有回味,但不好炸,一个是“边角料”的选取,一个是油温的把控。外头的酥鱼,很难做出来华珍的味道,更不用说颜色黑不溜秋,难看得很。“往年鱼块酥,再一煮,吃了后有弹性。现在炸的嫩一些,不然回去后,不好吃,没有操作空间。”

五、寻找“边城”

虽是夫妻店,但华珍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大气,至今已有28年之久。更有人想到《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华筝公主”,因为发音相近……

作为一个庞大的年货生产所在,华珍酒楼有着高速运转的完整体系。袁老师傅告诉我,“每天七点钟起来,八点半开始忙碌,炸圆子、炸鱼块、做鱼圆、做卤菜、杀鱼,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等到中午一点钟炒菜吃饭,一点半收拾完毕,有事就卖货,没事就喝茶休息下。下午依然如故。晚上七点钟收班,弄饭吃,休息。”

这样的生活,对于华珍的人们来说几十年如一日。只是岁月催人老,袁老师傅感慨,“三四十年,我年轻,面对车水马龙,应对从容。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头脑比我还好。”

“说从前,我记得野味香最有名的是红烧野兔,鮰鱼大王刘开榜做的鮰鱼啊,我们华珍能做到七成就不错。现在这一切都不见了。但是,国家政策比较好,鼓励大家进行消费,拉动内需……这是一个好时代。”

现在,读书的女儿去了外地,留在武汉的儿子小袁接了袁老师傅的班,秉持父辈的旗帜,将传统保持下去,同样经营地有声有色。

今年,在年轻一辈的主理下,华珍的院落进行了一次全新升级,喜庆的中国红,腊味满架,车水马龙,每辆车都塞了大包小包的“华珍三宝”,还有满院子的圆子香钻进鼻子里,这就是我们做孩童时候的年味。

朋友程一碗看到这些很欣喜,她告诉我,“我们90后平时都没见过这种景象啊!像这样的年味所在,解决了我们‘年底打货’的需求,可以一站式在这儿采购了呢!”

90后太年轻,80后、70后这两代对圆子是很有念想的。每每提起炸圆子,他们记忆中满是美好至极的回不去的画面,那是他们的“秘密花园”,是他们的梦里“边城”。

嫁入武汉人家的晗告诉我,在武汉人眼里,一般是黄焖圆子、鱼肉圆子、珍珠圆子三样都要摆上。我带她去吃华珍圆子和酥鱼,大大的院落,满架的腊肉腊鱼,她在腊味中间穿梭,像个小女孩,品尝完刚出锅的圆子、酥鱼后,她欢喜地不得了,“这是我们小时候的味道。”

黄陂人老杨总是会老家黄陂过年,他的父亲是抗美援朝的战士,前些年过世了,如今更加珍惜和老母亲一起的日子。每年春节,他放下一切杂务,给家人做一餐团圆饭,“今年准备做下我们黄陂的肉糕和圆子,手工制作,还是蛮麻烦的……”

家在宜昌的小周同学道,我们家过年主要是吃珍珠圆子,并没有炸圆子之类,鱼的话一般都是煎一条武昌鱼,肉主要是腊肉、香肠、蒸肉、扣肉,再加一两个鸡子或者羊肉火锅,一家人团团坐着,冬夜很温暖。她很遗憾,没去过农村过年,没吃过那种很大桌的团圆饭,我怀疑宜昌的乡村应该跟武汉乡村习俗差不多,“礼失而求诸野”,城市变化太快,很多老一辈的过年习俗,只有乡村可以找到“活化石”。

秋千回忆道,我只记得,我们家炸肉圆子,每次我都守在锅边,看着油锅里的圆子变得金黄,整个厨房肉味弥漫,唾液快速分泌,不断吞口水的紧张感。然后,爸爸用大的滤油勺捞出来,挤挤挨挨滚落在盘子里,仿佛全世界的聚光灯都打在上面一样。一般情况下,圆子出锅的速度赶不上我吃的速度,很快就见底了,等待第二锅。

想到袁老师傅的女儿回忆父亲的话,“他现在除了研究圆子,业余时间就是种菜,他的菜园像花园,收获季节,各种瓜果蔬菜吃不完,这老头闲不下来……说到我家的鱼圆子,我已经一年没吃到了呢!”

我吃过袁老爷子做的菜,也将鱼圆子、酥鱼和肉圆带回家,还有那青绿的小菠菜,别看纤细弱小,却是升官渡土地里生长起来的,没有农药,与白圆子一起煮,白的白如玉,绿的绿到心醉,像升官渡的蓝天,湛蓝湛蓝,小院,安静悠远。

无独有偶,在儿女们念叨老爸的时候,袁老师傅也不止一次提起儿女,“我这儿子,跟我一个急性子。我姑娘啊,小时候学习特别刻苦,离开武汉上海读书,光书我们就整理了一大堆……”

沈从文的《边城》,那一个如梦如幻的夜晚,翠翠听到了歌声,在边城梦境里飞翔,采了一大把虎耳草,自此人陷情中,如为情而死的母亲。在一前一后遇到摆渡人孙女儿之后,顺顺家的两个儿子迎来了人生的岔路口,走车路提亲,走马路唱情歌,老大车路不通,本想替哥哥唱情歌的老二意外拔得头筹,兄弟二人也是讲究情义第一,承让之下,谁曾想,老大葬身险滩激流中的意外,让弟弟愧疚在心。湘西小城,翠翠的山,翠翠的水,等的人啊,是回来呢,还是永远不再回来?

观照现实,能够确定的是,在湘西的船上,沈从文先生的书信一封封飞往遥远的张兆和,“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们的“边城”升官渡故事里,不管是淳朴的乡人情意,还是炸圆子的香味,一种舌尖到心间的曼妙情感,久久回荡在时空里……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汉味道升官渡第一个做圆子的老师傅,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