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医院耳鼻喉科候诊室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四岁左右的男孩在前面跑,后面跟着一个老妇人和一个中年男人,男人手里捏着一只小量杯——生病的娃和奶奶爸爸上演喂药大战。爸爸很快擒住了男孩,抱到旁边坐,用一条腿压住锁紧男孩的腿脚,右手紧紧按住男孩的两只手,喝斥他不准动张嘴。奶奶急忙捏住男孩的鼻子。男孩头扭来扭去张开了嘴,药倒进去,孩子咳嗽着挣扎坐到地上。整个过程,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了命”来形容!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恐惧的事,家长要学着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和恐惧的心理,把痛苦降到最低。就说吃药这件事,对大人而言生病吃药很自然,嘴巴一张一闭一吞就完事。大人千万不能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捏紧鼻子,把药灌进嘴就了事。这样喂药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不容小觑。
捏鼻子喂药会对孩子的鼻腔造成伤害,因为孩子的鼻腔黏膜娇嫩且血管丰富,用力捏孩子的鼻子,就会损伤鼻黏膜、血管,造成病源体入侵。其次,人体头部的五大器官是相通的,耳咽管比较短,又比较粗和直,所以爸爸妈妈在捏孩子的鼻子时,宝宝鼻腔分泌物可能会通过耳咽管跑到耳朵里,从而引发中耳炎。最严重的是在喂药时,孩子被捏住鼻子只能用嘴呼吸,这样非常容易把药呛入小孩的气管,导致气道被堵造成窒息!
由此可见,怎么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吃药这个难题,绝不是一件可以忽略的小事!先从客观上找出困难所在,小婴儿必须用专门的喂药器,方便掌握剂量,哪怕孩子不张嘴,仍然可以从他的嘴角挤进去,又不会被呛到。
四五岁的孩子,家长可使用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各种奇思妙想。孩子拒绝吃药并不是药有多苦多难吃,而是它的名字叫药。
面对困难的事情,家长还要学会提前做思想工作。孩子生病了不舒服,咳嗽喉咙痛痒,发烧脑袋昏沉,肯定也想让病赶快好了,告诉他医生开的药可以让他变舒服,孩子是会听懂的。父母可以自己先尝试一点,然后告诉孩子这个药是个什么味道,让孩子有个心理预期。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表情要轻松自愉快,描述时不要只说甜的苦的,可以更具象一些,如这个味道就想过期的巧克力,像浸了奶油的臭袜子,引起孩子主动尝试的兴趣。
其实生病吃药这件事,一辈子会遇到很多次。当孩子拒绝的时候,家长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而且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还有碍他的道德发育。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比吃药更痛苦的事,家长留心从小事做起,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的同时激发孩子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