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性中耳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ldquo烂耳朵rdquo是怎么
TUhjnbcbe - 2021/3/2 5:10:00

慢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俗称“烂耳朵”。很多人由于对它的认识不够,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轻者丧失听力,重者会出现颅内外并发症,危及生命。

01

如何辨别中耳炎?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以病程达八周以上的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患者听东西就像隔了一层纸,且听力会随头部转动而有所提高。


  若是儿童患病,拖延治疗会对其学语和智力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以耳内长期间断或持续流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


  单纯型临床最常见,会间断或持续流脓,甚至鼓膜穿孔。


  肉芽型为中耳内长出红色肉芽,易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胆脂瘤型就是在中耳处长出“胆脂瘤”,包裹了很多脏东西,包括脱屑、角化物、分泌蛋白酶等,这些酶可以破坏中耳的骨质,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02

小儿的中耳炎可能会更严重

从临床上来讲,1—5周岁内的小儿如果患上中耳炎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伤。这是为什么呢?


  小儿中耳炎有其自身的特征,如果小儿发生了一个胆脂瘤型的中耳炎,在胆脂瘤出现的情况下会伴随着生长出大量的肉芽,整个耳腔就会被这些炎性肉芽填满。


  小儿的防御系统比较特殊,如果被炎性肉芽填满更易出现颅内的并发症、脑膜炎等,另外也容易对面神经造成损害,形成面瘫。


  有些患儿鼓膜较厚,中耳化脓却又难以穿破较厚的鼓膜,引流不畅。因此这部分患儿可能出现乳突蓄脓,骨质破坏,出现高热等全身症状。

03

如何防治中耳炎?

 

01、外耳道进水早清除


  洗澡或游泳时若有水进入外耳道,可采用侧耳单脚跳动,使水自动流出,无效者应及时就医。患有中耳炎和鼓膜穿孔者,应禁止游泳或潜水。


  02、耳道有耵聍(耳屎)莫乱挖


  正常外耳道不断有耵聍生长,有保护外耳道作用,大多可随咀嚼等运动脱落。若耵聍积聚成块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医院治疗,切不可自己乱挖,以免损伤外耳道和鼓膜。


  03、耳*性药物勿乱用


  许多常见药物有耳*性: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阿斯匹林等解热止痛药;奎宁、氯奎等抗疟药;速尿、利尿酸等袢利尿剂等。


  04、采取正确擤鼻方式


  耳朵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感冒时,不正确的擤鼻会把鼻咽部带有病菌的分泌物带入中耳,引起中耳炎。正确的擤鼻方法为:紧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鼻涕,然后交替。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烂耳朵rdquo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