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我家门前的樱花叶秋*中......
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也有论述中耳炎简单的理法方药治法,叫,身边有学中医的朋友给家里小孩用过,有效。转贴于此供大家参考(作者为民国初年人,其文字看一遍不太明白的,多读几遍就懂了)——
耳流脓——小儿耳病流脓,耳心痛,方用桂附地*丸五分至一钱煎服(查了国家年公布的用药计量换算方法:两=30克,钱=3克,分=0.3克)。此乃肾气虚胆经不降之故。日久不愈,身体即日渐虚弱也,若误服凉药即坏。耳前后肿,项(颈部)不活动者,加益母草一分(在内服桂附地*丸的同时加益母草共煎,下面加龙井茶时也是);若痒者,龙井茶一二分以清胆热。
小儿耳内流脓或痛,由于胆经不降,韭菜汁滴耳内,连滴数次亦愈。韭菜汁温降胆经也。
此病须看脓清脓稠,脓清为寒,浓稠为热。桂附地*丸与韭菜汁,乃脓之清者(这种体寒阳虚中耳炎直接熏灸耳朵也特效)。
如浓稠者,山药扁豆各一钱天花粉生甘草绿薄荷各三分,煎服最效。清降肺胆胃之热也。虽热亦须用山药扁豆以补中,以肺胆胃上逆乃中虚之故。
但用清热为治者,必小儿体气充足,大便三日一次,面无浮红之色,乃可用之。
若大便不实,面色浮红,则桂附地*丸韭菜汁为合。不仅此一病为然,一切病证治法,皆可类推。韭菜温补木气药。
小儿耳流脓与下文痄腮原则相同,可用痄腮方亦效。
耳痛,睡醒痛减为虚,痛不减为实,胆热实也。淡豆豉汤或一味*豆汤,以清胆热为治,不可用凉药。
凡病睡醒病不减或稍加皆热实,病减皆中虚阳虚。不止小儿耳痛如此,凡病皆如此。
胆热虽实,亦宜用豆类,胆热上逆中亦虚也。
又偶然在网上搜索到,内服常用的中成药防风通圣丸也可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一并贴于此——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属外感风热、郁而化火、邪*循经窜络于耳所致,服用防风通圣丸治疗,效果良好。
防风通圣丸属于解表类中成药,它出自于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宣明论方》,为外散风邪、内清蕴热的表里双解剂。具有清热解*、解表通里的作用,传统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等症。
温馨提示:内服中药,建议最好在当地执业中医师的专业辨证指导下服用,更加安全有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