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药的科普我写过很多,提醒大家避免一些坑,很多人觉得这些知识有用,但也有常常看到这样的留言:这个不要用,那个不要用,那到底该用什么?
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需要用的药自然也可能不一样,科普可以讲一些普遍性的医学原则,让大家避免一些错误的选择,关于感冒、发烧、腹泻、咳嗽、湿疹的应对,我之前都有写过文章。
如何应对孩子感冒
如何应对孩子发烧
如何应对“秋季腹泻”
如何应对孩子咳嗽
如何应对孩子湿疹
我从来都不是主张生病不要用药,而是主张合理用药,但病情确实有个体差异,比如感冒也可能合并鼻窦炎、中耳炎等细菌感染问题,指望通过科普来指导个体的具体用药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把那些没用还可能有害的药物指出来,让大家少踩一些坑。
那用药有没有什么普遍原则可以遵循?在准备用一种药之前,可以想一想下面三个问题:
有没有好处?
是不是好处大于坏处?
是不是可选药里收益/风险比最高?
如果三个问题都是肯定的,那就可以用,如果任何一个回答是否定的,就不要用。
相信有思维能力的人都能明白上面的逻辑,但现实常常是,一旦孩子病了,不管有用没用的,都先招呼上去再说,似乎是如果不用点什么,就觉得愧对了孩子,如果做了点什么,不管有没有用,自己就会更安心。
所以哪怕孩子就是一个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烧,家长也可能会贴退热贴、洗温水澡、吃退烧药、吃中药、吃抗病*药、吃抗生素,医院打吊瓶。
哪怕孩子本来好好的,但有的家长总担心孩子吃不够,喂饭,逼他们多吃,孩子吃不下就认为是积食了,然后看中医吃中药,甚至去挑疳积,挑完不吃再去挑,直到孩子不敢不吃。
这种就叫父母病了,孩子吃药。
其实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好的,之所以会做那些明显错误的选择,一方面是缺乏相关知识,不知道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不知道一个药的好处在哪里坏处在哪里,越是不了解,就越容易焦虑,越是焦虑,就越想做点什么来安慰自己。
另一方面是因为关心则乱,哪怕天天给别人家孩子看发烧咳嗽的儿科医生,轮到自己孩子生病,一看到孩子烦躁哭闹,也就可能六神无主,然后去尝试一些没依据的药物和治疗。
我们或多或少多做过这样的事,要想这样的事少一点,作为父母,在医疗体系不太好的环境下,需要多学一些一点儿童健康知识,如果把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