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玄堂国医
别名:白鹤叶、白面戟、白面风、白桃叶、野桐、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帽顶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的根及叶。
原形态: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灰白色星状茸毛。叶互生,圆卵形,长7~17厘米,宽5~14厘米,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点,先端渐尖,全缘或不规则3裂,有稀疏钝齿,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茸毛,有细密棕色腺体;叶柄长1.5~8厘米,密被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8~25厘米,被*褐色茸毛;雄花簇生,萼片3~4,卵形,外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分离;雌花单生,花萼钟状,具不等的5裂,外被星状茸毛,无花瓣,子房3室,密生星状茸毛,花柱3。蒴果近球形,密生羽毛状软刺。籽粒小,圆形,色黑而有光泽。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采制: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状鉴别: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圆卵形,长7-12cm,宽5-14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点,全缘或不规则3浅裂,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毛,有细密棕色腺点。气微,味苦、涩。
炮制:根,洗净,切片,晒干。叶多鲜用,或晒干研粉。
性味:味苦,涩,平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
叶:清热解*,祛湿,止血。主蜂窝组织炎,化脓性中耳炎,鹅口疮,湿疹,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外用治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根0.5~1两;叶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或煎水洗。内服:煎汤,1.5-9g。
各家论述:
1.《贵州草药》:止血,生肌,排石。
2.《贵州药植目录》:顺气宽中,消食止痛。
附方:
1.治胃痛呕水:白背叶草头浸男子尿一星期,取起洗净晒干。每用二两,雄鸡一只去肠杂头肺,水适量炖服,每星期一次。(《闽南民间草药》)
2.治鹅口疮:白背叶适量蒸水,用消*棉卷蘸水拭抹患处,一日三次,连抹两天。(《岭南草药志》)
3.治外伤出血,溃疡:白背叶晒干,擦成棉绒样收贮,出血时取适量贴上,外加绷带固定。(《岭南草药志》)
4.治皮肤湿痒:白背叶煎水洗。(《福建中草药》)
5.治产后风:白背叶、艾叶,酒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6.治溃疡:白背叶鲜叶捣烂,麻油或菜油凋敷。(江西《草药手册》)
7.治跌打扭伤:鲜白背叶适量,捣敷。(苏医《中草药手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