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性中耳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苏医生病案分享化脓性中耳炎伴穿孔
TUhjnbcbe - 2021/7/1 0:02:00

大概病程

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中耳炎案例,29岁男性,主要症状是右耳流脓,医院的检查报告可以看到鼓膜穿孔,耳道内还有很多的脓性分泌物。容易影响人的胃口,拿出这张低分辨率的报告图片,主要是说明此病案的真实性。

检查检查检查

至于治疗,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就是消炎。患者来我这之前,已治疗了一个多月,内服抗生素、外用双氧水同时进行,还专门买了个与手机联通的耳道探头,便于自己每日清理操作。每周还专门去麻烦专科医生清洗一遍,疗效不明显,右耳道仍有脓液流出来。

走投无路

缘分的事情很难说清楚,患者那天来养和堂看中医,想试试中药。患者身体状况总体不错,除了右耳流脓,久不收口。鉴于四诊信息,给予扶正祛邪,中药服用一周,反馈效果不明显,仍有脓液流出。

这可能对中医来说非常的不公平,医院里一个月多的时间治疗都没见明显疗效,何况才服用一周的中药,就想有奇迹的发生。如果中医疗效确实这么好,那又何必一开始去专科看诊呢?这样的事情就经常被中医碰上,是非常考验中医的。

医学,不分中西,解决问题就是好医学!

我一直认为,中医是解决人的问题,疗效就是检验中医的唯一标准。你知道,有经验的医生开方时,心里会有评估现有的主要病证应该多久会得到改善,然后调整药方,解决下一个主要问题。比如感冒,医生一般只开3天量,甚至一天一开。

该患者服用一周,丝毫未见效果,可能多数人认为那也正常啊,毕竟时间蛮长的,短期见效一般看来可能性不大。一名中医需要具备福尔摩斯断案的能力。原因可能如下:

辨证开方问题?用药时间不足?药品质量问题?……

多面中医

机缘需要巧合,最近我在一群高人的引导下,阅读大量的非医学专业的书籍,看上来不务正业,但我有豁然开朗、有种被点醒的感觉。

一直以来,很多的中医人提倡“学经典,做临床”,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就像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讲的:“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这是闭门造车,自我感觉良好。

光芒万丈,不及你眸中柔光

从医近20年,我从未间断的学习、思考、探索中医,经典是必不可少。我也因此机缘,与我的老师共同出版了《伤寒论思维导图》,一本方便学习中医经典《伤寒论》的工具书。当然我自己确实收获不少,但还是有种在迷宫中打转的感觉。

后来我才意识到,人非常复杂。你要知道你所接触的方方面面都是与人有关的,教育、学习、生活、阅读、健身等等,包括各学科的知识。单医学来说,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医生除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外,还需要多了解其他情况,在短时间内收集信息进行分析诊断,并制定最佳方案治疗。这是非常不易的事情,因为人无完人,要承认人是有缺陷的。

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啥都像是钉子

最近我看到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来自西方的一个谚语: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啥都像是钉子。外交部发言人说过,股神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说过,好多介绍学习方法的书中也会有这句话。

想象一下,你手里拿着锤子,是不是到处找钉子啊。假如你习惯了使用锤子,经常手里拿着锤子,那是不是走到那儿都要敲敲。因为在你的眼中哪儿看上去都像是“钉子”。

锤子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如果要吃西瓜,你用锤子敲碎吃吗?

因此中医是多面性。指导治疗的中医理论就有十多种,更别说中医用到的治疗技术数量啦。现在请你暂停一下,脑袋里过一下,中医技术都有哪些?请写在留言区。

完美收场

前面我已经讲过,中医是解决人的问题,不是方法不对,就是选错了方法。我综合考虑后,建议患者服中药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

因为化脓性的中耳炎现代医学的治疗已经相对完备——内服抗生素,外用双氧水冲洗。如果再仔细的话就是每天清洗,类似伤口换药,保持清洁,至少不至于感染加重。这些都是目前无争议的治疗。

现代医学治疗这么久无效,所以对中医的预期切不可过急。而且我相信也没有哪位中医师会说我开的方子就可以,保证两周能控制好,不再有脓液流出。

患者欣然接受我的建议,穴位针刺治疗,结合刺络放血法,并嘱耳道清洗后及时清理残夜,保持耳道干燥。一周后复诊,已无脓液流出,耳道干燥。两周时间,通过我的治疗,耳道再无脓液流出。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遂再针刺加中药巩固治疗一周。

再次强调一遍,中医是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了流脓的问题,但有些硬伤是无法逆转的,比如耳膜穿孔。假如更早的时候采用了有效的方法,是不是就不会存在穿孔呢?

看诊3次,问题OK,这是我在临床中经常见到的。因为中医不是慢郎中,疗效的慢和快是因为病情和人的因素决定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医生病案分享化脓性中耳炎伴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