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故事结尾,郑宇星送给陈晨的那个吻,也被扣上了帽子——
渣男,同妻,直女舔gay……
怎么说呢?这个心情影妹能理解。
但要谈到电影审美,就恕我不敢苟同。
从电影意向构建的角度来说。
Ming的存在更像是一个符号,它承载了郑宇星对青春、爱情、甚至未来的一部分憧憬。他究竟是爱Ming,还是模糊了爱而不得的定义从而自我感动?他究竟是爱Ming,还是爱那个可以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自己?无从得知。可以确定的是,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如Ming一般的人,Ta拥有这个名字本身的宿命感加成。从剧作结构设计的角度来说。
男主的取向,不仅仅象征着青春中的彷徨和觉醒,象征少年时代一切懵懂的美好必然伴生的不知所措。
它更关键的作用是埋暗线、拉悬疑,是让简单故事精彩化的电影叙事技巧。
那不然呢?
男主的取向悬疑接受不了,那我们还能接受啥?
堕胎?打架?车祸?绝症?
女友嫁人了新郎不是我?
都了,咱们不能一边骂着烂片俗套的老桥段,一边又骂编剧搞创新吧。
单纯想看俊男靓女HE,躺在家里刷小甜剧,刷刷颜狗盛宴短视频不就得了?
至于所谓的“营销诈骗”一说,我也觉得挺逗的。营销时不提取向梗,我认为是剧情悬念需要。刑侦片营销时把凶手是谁告诉你,你乐意吗?再从导演风格、“夹带私货”的角度来说。
还记得早年间“小清新”这仨字哪来的吗?
岩井俊二那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最早受到直观影响的就是以《蓝色大门》为代表的那一波台湾青春电影。
有人说,《盛夏未来》多少有点“性转版《蓝色大门》”的意思。
一样的蓝色,一样的盛夏。
一样用秘密去交换秘密。
张士豪说,“如果你开始喜欢男生,你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
郑宇星在吻过陈辰之后,失落地说“如果我也喜欢你就好了。”
他们在完整青春定义的过程中不断试探,不断求索。
只因为期待,这段相遇还有另一个答案。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陈正道就是在那个小清新当道的台湾电影环境中出道的啊。他执导的第一部短片《狂放》——走的不就是这个路线吗?《盛夏光年》就更不用提了。接受不了导演“夹带私货”?那“作者电影”还有生存空间吗?我们是愿意看到姜文拍出陈凯歌风格的《让子弹飞》?还是愿意看到陈凯歌拍出冯小刚风格的《霸王别姬》呢?最后,影妹想说。即便抛开男主取向这个梗,《盛夏未来》也还是一部至少合格的作品。未满18岁的陈辰焦虑不安地等在酒吧门口,像是在迎接一场过时不候的成人礼。时间一到,她便攥着啤酒瓶被簇拥进熙攘的人群中。喧闹,鼓噪,耳边嗡嗡作响。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渐入佳境,陈辰完成了从小孩到大人的蜕变,理解了另一种抵御烦恼的方式。当然,不止于刚刚踏入成年社会的陈辰,陈辰的父母也在“拆穿家庭真相”面前退却。他们努力营造的美好假象,实际上是促使陈辰高考失利的真正导火索。是父母的不敢面对,直接造成了陈辰对高考顺利的望而生畏。因为,她怕自己错过最后一个挽救父母婚姻关系的时机。可是啊,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皆大欢喜,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天不遂人愿。陈辰放弃高考,也没能扭转现实。尽管,她意外结识了一个郑宇星。但谁又能保证,正挣扎于迷惘中的郑宇星,不是另一个问题的开端??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漫长人生里,尝试去接受。接受成长。接受分别。接受你爱的人没能刚好爱你的事实。在解决问题时,学着勇敢一点。在面对自己的每一个侧面时,学着诚实一点。欣然迎接。每一个不太完美的未来如约到来。也许,你会发现——未曾留白的青春是对一段人生最珍贵的刻录。那些藏在青春悸动里的情感曾经小心翼翼地萌芽并绽开,温暖了盛夏的期待。—END—作者:老妹儿,本文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