聤耳
聤耳,是指耳内流出脓性分泌物的症状和体征。多因肝胆火热、脾虚湿困、肾阴亏虚所引起。本症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称之为“聤耳”。历代医家按脓的颜色不同而命名,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第八册》云:“曰停耳亦曰耳湿,常出*脓,有风耳*,常出红脓;有缠耳、常出白脓;有耳疳、生疮臭秽;有震耳,耳内虚鸣、常出清脓。”《冯氏锦囊秘录》将清脓称“囊耳”。《医宗金鉴》又将红脓称“风耳”。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
(1)肝胆火热:发作急骤,耳部胀痛剧烈,脓出痛减,流脓较多,色*质稠,伴头痛,耳鸣,听力下降,发热,口苦,咽干,急燥易怒,便干尿赤,舌红,苔*,脉弦数。
(2)脾虚湿困:耳内流脓,量多,质清稀,日久不愈。伴面色萎*,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无力。
(3)肾阴亏虚:耳内流脓,时作时止,缠绵不愈,脓液有秽臭味,混有豆渣样物。伴头晕,耳鸣,耳聋,腰痠乏力,面色潮红,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1)肝胆火热:外感六淫失治,火热炽盛,内传肝胆,循经上扰耳窍,灼烁鼓膜,故耳部疼痛剧烈。热邪化血肉为腐,故流脓较多。发热、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舌红、苔*、脉弦数等,皆为肝胆火热之象。
(2)脾虚湿困:脾虚失运则水湿内生,泛溢耳窍,流脓清稀,甚者如水样,面色萎*、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苔白腻、脉细弱,皆为脾虚湿困之象。
(3)肾阴亏虚:肾阴亏虚,虚火内生,上犯耳窍,日久腐败成脓,脓液污浊或如豆腐渣样,味臭秽。肾虚而髓海不足,故头晕、耳鸣、耳聋。舌质红、苔薄,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第1天头窍阴双穴翳风双穴听宫双穴第2天行间双穴侠溪双穴听会双穴第3天肾俞双穴太溪双穴耳门双穴第4天足三里双穴阴陵泉双穴下关双穴注: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
针灸治疗聤耳在未化脓前止痛、消炎的作用较好,若已化脓,虽疗程稍长,仍有较好疗效,可以促进炎症吸收。针灸前应清除外耳道脓性分泌物,保持外耳道干燥、清洁。部分患者的病情与饮食有关,故对鱼虾等腥物,要适当少服或勿服
视频网课
非遗王氏截根-挑羊毛疔
六天视频网课学习内容:
第一天
带状疱疹(蛇盘腰)、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
第二天
肩周炎、肘部疼痛(不分型)、手腕扭伤、膝关节疼痛
第三天
胆囊炎、打呼噜、打嗝、遗尿
第四天
急性后背痛
第五天
神经衰弱(失眠)
第六天
上呼吸道感染
每种病症都有最低四种治疗方法(挑羊毛疔、针刺、耳穴、刺血拔罐)
注:报名后邀请进老师辅导学习群
扫码报名
请备注:报名学习
点击『分享』转发至您的朋友圈
在点下方‘再看’支持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